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

诗歌使我们历史发展当中一直存在的珍宝,它的发展演变也是不断的变化,在时间和岁月的洗礼之下,在各个时期有着不同的风格代表,也有着不同的代表作可以体现,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诗歌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诗歌的起源
诗歌最早是人们口中唱出来的歌谣,因为大众普遍能够唱上几句,可以说是为后来诗歌的出现做了前期的准备工作。当时还是《诗经》和《楚辞》记载了最早的诗歌总集,在书中将不同的民歌加以收集分类,分成收录地方的,上层社会的等等。

那个时候就开始注重修辞手法,突出意境和语言的押韵这些方面,正是有这些特点,才能够形成早期的诗歌。

诗歌的发展
穿越时光的隧道,诗歌来到了汉朝,汉朝继承了来自古代诗歌的表现形式,形成了一些独特的四言诗、五言诗这些诗,这些诗句朴素自然、抑扬顿挫,为后世诗歌的发展做出了可以借鉴的地方。


到了建安时期,这个时候的诗歌更加的贴合现实,突出自己的理想。陶渊明,谢灵运是晋时期的代表人物,陶渊明是田园派的代表人物,经常描写田园诗句,人们读起来都十分沉迷,就好像亲身身临其境一样,当然谢灵运的山水代表作也十分的美,这两种题材的诗句都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唐诗让诗歌走向巅峰
诗歌在唐朝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常常背唐诗三百首,我们翻开书的第一页就是骆宾王的《咏鹅》,在这个只有短短四行的诗句当中,为我们形象的展现出来了鹅的形象。

这样轻松形象的诗歌自然也离不开唐朝时期的稳定和繁荣,就像描写鹅的这个画面,如果社会动荡,诗人怎么会有时间去观察鹅的形态,河中又怎么会有鹅在悠闲的游泳。

初唐的诗句多是继承了前朝宫体诗,然后形成了近体律诗,以这个诗体为代表人物的就有骆宾王,除了骆宾王以外还有其他三位诗人被人们称为唐朝早期的四大杰出的诗人。

在这四个人的影响下,产生了男欢女爱、描写山河景色、塞外边疆戍守之景、还有想要报效国家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之情的诗,以上就是当时诗歌中心思想的主要分类。


随着唐朝逐渐的繁华富庶,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开放,人人变得热情好客且自由大度,正是这样的社会环境为基础,诗人在诗歌的创造上也能够反映出来这样的特点,就以陈子昂为例,正是有了他那大气的创作风格,贴合了唐朝的时代背景,为后来的诗人产生了影响。

在盛唐时期,诗歌的发展到达了顶峰,当时在唐玄宗的精心治理之下,展现了一副百姓安居乐业,祥和宁静的社会画面,正是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不用为了生计奔波,诗歌在这个时候大量的涌现出来,要说盛唐代表诗人,那这个人非李白莫属了。

李白从小就背了很多的古诗,对各种经典读物都看完了,正是早年读书的经历,让李白的脑袋有着无限的想象空间,从小写出来的诗就备受人们夸赞,随着后来李白外出游玩大好河山,作出了无数朗朗上口的诗,

比如《蜀道难》等,他的诗中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这一点跟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屈原很像。正是这样的才华,李白也有着想要做官的想法,但是并没有因为官场的不如意而放弃,对前途和未来充满着期待。


就是这样的性格导致李白写出来了很多五言绝句和七言律诗,能够切换形态,用多种的手法表现不同的事物,给人以每妙的画面。

除了李白,还有一位代表人是杜甫,杜甫生活在了盛唐由盛转衰的时间,亲眼见证了安禄山发动的反叛,受到战乱的影响,杜甫的诗多少写生活疾苦的诗,常常杜甫的诗中流露着悲凉之情,尤其是《三吏》《三别》写出了对官府的失望之情,正是这两位璀璨的明星给人们更多的角度去创作诗歌提供了方法。

晚唐时期多是写悲凉肃杀的氛围,有对朝廷不满的诗,有怀才不遇的愤闷之情,索性诗词还在发展。

词的兴起
词是根据音乐结合到诗中而来的,当时最开始的词只是流行在民间,词最早在唐朝就出现了,到了宋朝才开始流行起来,宋朝随着经济恢复,很多诗人转向了词的创作,这个宋词的代表人物就是苏轼,正是苏轼在宋词当中豪放的性格和创作,推动了宋词的发展。


人们读苏轼的词会发展读一遍你能够读出三四种意境,正是苏轼的风格给人们提供了典范,人们能够学习和创作。还有就是另一个派别:婉约派,因为善于描写男欢女爱的柳永创作了这样的词风,所以被称为了婉约派。

正是柳永的开创,才会有李清照将婉约词发扬光大,将生活当中的无奈通过写词表现出来,用来嘲讽宋朝。正是有苏轼豪放的方式,才会有辛弃疾的继承,才会将豪放派词发展到顶峰,辛弃疾用自己的词不断激励后人前行。

元曲
到了元朝时候,元曲随之兴起,多是杂剧和散剧结合成为音乐,通过演唱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个形式的表现形式被人们称为了元代的戏曲。这是因为元朝的文化形式影响了人们,民族之间思想的碰撞让元曲得以出现,这个时期有关汉卿、马致远为代表的人物。元曲逐渐的成为了我国不可或缺的文化珍宝。


结语

诗歌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形成不同的创作风格,这也侧面反映出来诗歌博大精深的内涵,正是这样深厚的文化的底蕴,我们现在才能够学习和借鉴,填充我们的精神头脑,让我们可以享受诗歌文化,去细细的品尝。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kyedu.net/zhishi/342.html

热门诗词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